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近日,安徽工业大学薪火相传社会实践队前往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互动体验等形式,深刻感悟了“八百壮士”英勇抗战的悲壮历史,进一步激发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血鏖淞沪”,牢记历史,勇担使命
四行仓库“血鏖淞沪”展厅真实再现了八百壮士浴血奋战的场景。踏入展厅,肃穆氛围扑面而来,弹孔斑驳的西墙如同历史的伤痕,泛黄的战斗日记字迹力透纸背,斑驳的军旗在灯光下仍显庄严。一张张旧照片定格了战士坚毅的面容,锈蚀的武器残骸无声诉说着1937年那场悲壮战役。参观中,我们驻足于模拟战斗场景的展区,仿佛听见硝烟中的呐喊与冲锋。先辈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用生命捍卫国土的英勇无畏,深深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硝烟虽散,但精神永存。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将这份热血转化为奋斗动力,在学习中夯实本领,在实践中锤炼担当,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此次参观让我们明白:唯有铭记历史,方能砥砺前行;唯有勇担使命,方不负先烈英魂,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红色足迹,铭记“坚守四行”的壮烈
淞沪抗战后期,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中校临危受命,于10月26日深夜率第88师524团一营“八百壮士”进驻这座坚固仓库。面对强敌环伺,他们抱定必死决心,在这弹丸之地构筑起不屈的血肉长城。在民族危亡之际,孙元良将军“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手令,更化作钢铁意志。勇士们以寡敌众,依托仓库工事浴血鏖战四昼夜,击退日军十余次疯狂进攻,毙伤敌寇二百余人,用生命践行了“为国捐躯”的誓言。仓库墙壁上密布的弹孔,至今震撼人心,是那场惊天地、泣鬼神战斗最真实的见证。

探访四行仓库,不仅是对抗战遗迹的瞻仰,更是对“八百壮士”以生命捍卫民族尊严的崇高精神的追寻。他们的壮举,在危难时刻点燃了全民抗战的信念之火,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这红色足迹所承载的,是永不褪色的民族气节与爱国忠魂。
“孤军抗争”,诉说悲壮光辉岁月
在四行仓库博物馆,“孤军抗争”板块如一部无声却震撼人心的史书,诉说着那段悲壮且光辉的岁月。1937年10月31日凌晨,完成使命的四行仓库守军奉命全部撤离,进入公共租界后,却被租界当局滞留在胶州路兵营。身处孤立无援的困境,四行孤军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坚贞不屈的意志如钢铁般坚硬,继续进行着抗日斗争。

每一次抗争,都是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不畏强暴的精神,让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一次次受挫。谢晋元等爱国官兵,更是成为了侵略者的眼中钉,因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抗日的旗帜。1941年4月24日,令人痛心的一幕发生了,谢晋元被日伪收买的叛兵残忍刺杀,不幸身亡。消息传来,社会各界悲痛万分,纷纷举行隆重的追悼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纪念和缅怀这位抗日民族英雄。他的牺牲,是民族的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也让四行仓库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永不磨灭的光辉篇章。
追溯“不朽丰碑”,铭记上海抗战峥嵘岁月
在上海的红色记忆长河中,八一三淞沪抗战及“孤岛”时期的抗争历程,如一座不朽丰碑,承载着热血与担当。重温相关历史展陈,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图景,再次清晰浮现,震撼心灵。

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烽火,点燃了上海军民的抗日热忱。中共上海党组织迅速行动,坚决贯彻全面抗战政策,凝聚起抗日救亡的强大合力。在枪林弹雨与艰难处境中,各抗日救亡团体与民众携手,以城市为战场,打响 “救亡保卫战” 。从街头募捐的热忱身影,到奔赴前线的救护队,每一个举动,都传递着 “绝不屈服” 的信念。“孤岛” 时期,环境愈发艰险,抗争却从未停歇。党组织化困境为动力,发动民众开展多元救亡行动。动员市民救护伤兵,为前线送去生的希望;慰问将士,传递后方的温暖与支持;募集资金,为抗战筑牢物质根基。深入的抗日宣传教育,更如无声号角,唤醒更多民众的家国担当,让抗日救亡从一时潮涌,沉淀为持久坚守。
这段历史,是上海城市精神的红色注脚。它见证着共产党人的领导力与号召力,更彰显着民众团结的磅礴力量。“不朽丰碑” 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精神的传承 —— 激励当代人铭记苦难、坚守初心,以先辈为榜样,在新时代续写爱国奋斗的篇章,让抗战精神跨越时空,成为城市奋进、民族复兴的永恒动力,让上海的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熠熠生辉,照亮未来征途。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历史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参与活动的队伍成员纷纷表示,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传承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纪念馆的弹痕墙前,誓言铿锵;新时代的征程上,步履坚定!(撰稿:陈庆仪 郭昕玥 方璇 董婷婷 樊慧仪 訾诗雨 徐钟睿 汪凡 刘潇涵 审核:王天蓝 刘在春 蒋磊)